今天是:

洛婕:“四个共同”:西双版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来路与去处”

作者 :洛婕 来源 :本站原创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2-01-18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以下简称“四个共同”)。以“四个共同”对照、解读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不仅高度概括了西双版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形成路径,也为西双版纳继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西双版纳是沙漠带上的绿洲,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一条澜沧江养育了全州各族人民,各族人民也共同建设着这片千里边疆。2021年的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通车,很多网友看到铁路沿线地形图时纷纷惊叹:这条近一半路程都在隧道里的铁路应该叫做“跨国地铁”。西双版纳段的隧道全长10.7公里,技术的高难度与洞内的高温度,让施工作业充满挑战。温度常年高达40摄氏度的洞内,靠着大功率风机和每天20多吨的冰块,艰难实现工人们的降温防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是各民族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中老铁路的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让西双版纳的各族群众能够跨越山河,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这也说明了,中华儿女正在把祖国的疆域变得更好、更美、更宜居。因此,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沿着历史的轨迹回望,西双版纳历史写满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唐代《南诏德化碑》中提到的南诏大将军赵龙细利,据考证来自西双版纳;元朝云南建立行省,分为37路、5府,西双版纳为“彻里路”;明朝洪武年间,升车里军民府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刀坎为宣慰使;1913年,西双版纳地区设立普思沿边行政总局;1953年1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双版纳各民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西双版纳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各民族共同参与的痕迹,毫无疑问,是各民族共同铸就了西双版纳的历史。在不远的将来,西双版纳繁荣发展的历史也必将由各民族共同书写。因此,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西双版纳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有生态文化、雨林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普洱茶文化、饮食文化、傣医药文化、节庆文化等。比如基诺族的重要传统节日特懋克节(意为“盛大的打铁节”)就是内地打铁技术传入西双版纳后产生的生动文化交流;长久以来在西双版纳流传的关于诸葛亮的各类传说——诸葛亮与普洱茶、与祖先传说、与竹楼建筑、与民族服饰,甚至与山水美景都息息相关。在西双版纳众多文化符号中,普洱茶文化极具代表性。西双版纳的普洱茶,沿着千年茶马古道去到了青藏高原,去到了故宫,去到了东南亚。在制茶、饮茶、运茶的过程中,茶叶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纽带。普洱茶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因此,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西双版纳边境线长达966.3公里,约占云南全省边境线长的四分之一。绵延的边境线给西双版纳的开发开放带来了无限机遇,却也因边境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带来考验,这里是“最前沿”,也是“最前线”。深山密林中数不清的小道,每一条都需要不休不眠的坚守,山林是蚊虫的天堂,有人顾不上粘在自己脚上的蚂蝗,有人直接用花露水洗头;夜晚看着对岸“干瞪眼”到天亮,生怕眨一下眼就遗漏黑暗中移动的身影;巡山的时候,喝山泉水,啃方便面就是简单的一餐……为把疫情挡在国门之外,966.3公里边境线上的守边人默默为国家边境安全和家乡安宁和谐作出贡献。

同时,西双版纳也是我国边境禁毒斗争的最前线。激烈的枪战、亡命的追捕、生死的搏斗,这些影视作品中才会出现的镜头,是西双版纳诸多缉毒警察真实的日常工作场景。从柯占军到李敬忠,再到蔡晓东,他们都是刀尖上的英雄,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勇士,用生命守护着生命。从边境疫情防控到边境禁毒斗争,正是这种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的精神动力,在支撑着西双版纳各族人民严防死守,接续奋战。这样一种守土固边、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是由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因此,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回首往昔,“四个共同”是西双版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来时路”;展望未来,“四个共同”为西双版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去何处”指出了方向。在“四个共同”的指引下,民族团结之花将在西双版纳常开常盛,石榴之籽将越抱越紧。

作者系州委党校讲师,文章发表于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