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毛俊春:破解边疆农村垃圾治理难题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 :本站原创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2-05-10



垃圾治理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边疆农村垃圾治理事关村庄外在形象打造,事关农民生命健康安全,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前提,是“三农”领域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基于边疆农村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因素,农村垃圾治理效果成为向国际社会彰显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窗口以及党在边疆农村树形象、强自信、稳人心的重要抓手。边疆农村垃圾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施力打通堵点,标本兼治,才能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垃圾治理服务的新期待新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充分利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农村垃圾治理成效。巩固好观念转变成果,脱贫攻坚期间通过政策宣传、实践推动、观念引导等措施,广大农民对绿色、生态、环保等理念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知,逐渐形成科学健康的卫生习惯。要通过赞许、表彰、宣传等方式加以鼓励,促进成效巩固和创新发展。运用好制度建设成果,借助党委政府、驻村第一书记、干部规划家乡等关键力量和平台,持续帮助村组调整完善既有垃圾治理相关制度,共同研究强化细化制度落实并形成长效机制的措施,让制度更实用、更管用、更好用。发挥好典型示范效应,注重扩大示范点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其先进性真正可见、可感、可用。积极回应干部群众诉求,组织广大村民而不仅仅是村组干部到治理成果好的典型示范地参观学习,触发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内生发展动力。

加大农村垃圾治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环卫资金财政支持力度,并明确一定额度的资金用于建设垃圾治理设施;提高政府对垃圾治理设施投资的有效性、精准性,强化对垃圾治理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避免因重复建设或跟不上形势变化导致设备废弃造成浪费;构建多元化垃圾治理服务主体,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垃圾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拓宽垃圾治理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加快培育农民绿色环保观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择宣传载体,既要持续发挥好主题宣讲、村民大会等传统宣传方式的作用,又要借助广播、电视、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力量,使绿色环保理念宣传教育覆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民群体。组织并使用好各类宣传力量,提升宣传效果,要组织好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返乡干部、政策宣讲团、民族学会(协会)、有威望的老干部、青年志愿者、义诊医疗队等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卫生及环保知识宣传普及,注重发挥当地学生、返乡青年、社会实践大学生等群体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宣传内容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联性,从垃圾治理与生命健康、旅游发展、收入提高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角度出发进行宣传引导,挖掘生态领域的乡土智慧,提升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扭转农民凡事都以“城里人”是瞻、甘于落后的消极心态,激发农民敢为人先的意志,避免在农村重蹈“城市病”覆辙。强化物质保障,发挥物质基础对思想观念转变的决定性作用,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为迎接垃圾焚烧发电等先进治理终端技术时代的到来打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提升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能力。将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引领作用,结合当地实际解读、宣传、分析党委政府政策,疏通农民群众思想堵点,汇聚行动力量,将利益多元、形态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提升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利用边疆农村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充分借鉴各地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引导农民将过去主要靠口头约定、自觉行为、舆论监督等松散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要靠制度治理,带领村民通过民主形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职能职责,将各民族、各地区传统治理模式中的好方法好经验提升为规范的制度,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和工作要求,细化完善实体性内容、程序性规定和约束性要求,提高基层组织依法依规自治能力,走依靠制度自治的新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攻坚克难,聚焦垃圾治理过程中群众参与自觉性不强、基础设施供给不足、资金缺乏、监督制度落实难等痛点、堵点,消除“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己的村子自己管”“管好村子为自己”的观念,依靠党员、村民骨干、热心人士以及民兵、妇女、老人、儿童等当地力量解决当地问题,用好党员包户、农户包片、小学生督查队等切实管用的办法,依靠基层自治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可持续,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

作者系州委党校讲师,文章发布于西双版纳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