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于志升: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 :本站原创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2-06-1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特有的思维方式、独特的审美习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基因,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绚丽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截至2022年5月,全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05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级16项、州级59项、县级1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59名,其中,国家级9名、省级43名、州级203名、县级204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所、传承基地)37个。西双版纳“一城两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要求我们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统筹协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个系统工程,要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做好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统一部署,有序进行;科学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设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文旅部门与发改、财政、民宗、住建、环保、教体等相关部门的合作联动,形成长效机制,深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高质高效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分门别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类型相比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复杂,保护难度更大,要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根据具体形态和不同类型,分门别类制定保护措施和手段。通过民间艺术比赛、农民文艺汇演、民间工艺品大赛等活动搭建展示舞台,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逐步实现与群众生活的不断调适、相互融通;对传承难度较大的项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文本、图像、影音等形式做好抢救保护工作,建立信息资源库;进一步做好对民间传统技艺的挖掘、申报工作。

产业开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化。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搜集、挖掘,搞好文创产品的研发、展示、销售;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做好章哈、造纸、慢轮制陶、制伞、竹编等民族传统文化培训工作,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增强群众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政府引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建立完善培养机制,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人才,积极培养有传承意识、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传承人,加强以老带新,不断融入新生力量和现代元素,为传统项目注入活力;抽调、招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员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建设,加大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将建设和保护工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为非遗传习所、传承人设立保护资金。

融合宣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常态化。加大宣传力度,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丰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内容,大力开展进村镇、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综合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多途径进行宣传报道,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在泼水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和各类民族传统文化比赛;积极发掘业余文艺爱好者,加强文艺骨干培训,规范基层文艺队伍管理,建立一批接地气、能力强的基层文化宣传队伍。

作者系州委党校讲师,文章发表于学习强国。